生命教育講座

生命教育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相關助人、社會或生命、環境等跨領域的議題進行講述,並與現場參與者分享、討論。透過跨領域關懷,提供參與者不同思維與面對問題的多元思考。

專題演講:

2016.01.08【繼程法師禪講】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

人文講座: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楊蓓教授主講

時間:2015年11月1日(週日)上午九時~十二時
地點:七樓講堂
主題: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
主講:法鼓大學籌備處楊蓓教授
每逢災難發生,便有諸多助人工作者或義工迫不及待地進入災區協助救災,或陪伴災民渡過身心、生活的困頓時刻。但無論是助人工作者,或是充滿悲憫情懷的義工,往往在救災結束之後,陷入與災民同苦共悲的心緒而無法釋懷。

即使在平日,在宗教團體或慈善團體擔任義工者,也出現因過度投入關懷工作,而產生與陪伴對象所遭逢的創傷經驗。這樣的情境,也讓許多人對關懷、助人工作卻步。

在社會工作領域擔任心理諮商、心靈重建工作數十年的楊蓓教授,曾陪伴許多921、川震及88水災的助人工作者走出創傷陰影,特地為所有有心從事助人與關懷工作的義工帶領本次講座,提供所有助人工作者自我照顧的重要觀點與方法,期望助人者能從中培養深厚而穩健的能量,在從事任何救災與關懷工作的同時,也能照顧好自我的身心。

水陸法會與西遊記-經懺佛事的再認識/侯沖教授主講

主題:水陸法會與西遊記—經懺佛事的再認識
主講:上海師範大學侯沖教授
時間:2009/12/6/下午2:00-4:00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R715無盡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主辦: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
經、懺、佛事都是好事
為什麼卻長期被質疑?
研究水陸法會多年的侯沖教授
從西遊記的故事開始
與我們分享溯源大乘水陸的驚人發現

跨領域講座:

社區營造是什麼?為什麼災區需要社造/喻肇青教授主講
主題:社區營造是什麼?——為什麼災區需要社造?
時間:2009年12月27日,上午九時~十一時
地點:R715 無盡講堂
主講:喻肇青教授(中原大學景觀系主任)
共同主辦: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藝術與文化學院、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一群有同質性、有共同價值觀與理念的人,
在相互流動的生活中創造具有共識的空間;
這是社區營造的定義與標的,
卻也彷彿是同創人間淨土的基石。
從社區營造理念的開展到具體實踐,
喻肇青教授陪伴921受災居民走過漫長的歲月,
12月27日這一天,
與我們分享一個個鮮明的社造故事。
極限氣候是什麼?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汪中和教授主講

主題:極限氣候是什麼?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
主講: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所)
時間:2010年元月九日(六)下午 2:00~4:00
主辦: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法鼓大學(人生學院、環境學院)
當全世界都盯著 牽動全球危急存亡的哥本哈根會議,我們對此課題有多少理解?

如果世界各地的島國都陷入將沈未沈的憂慮,台灣得 能倖免嗎?

身處此情境下的我們,除了無力與苦惱,還能做些什麼?專研全球暖化課題的汪中和教授,與我們分享生 命與環境關懷的重要議題。

新聞稿

極限氣候是什麼?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新聞稿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環境學院)、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演 講 者:中央研究院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先生
演講時間:2010年1月9日,下午2時
演講地點:德貴學院7樓 無盡講堂
撰稿:薛怡平

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昭告全球人類正在共同面臨人類文明最大的挑戰-「氣候變遷」。氣候的變遷和台灣有著怎樣的關聯,而我們正處於怎樣的危機中,本月九號法鼓大學與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先生,以「極限氣候是什麼?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為題進行演說。

汪中和老師以專業的地球科學研究發現,當地表溫度上升、水文改變、二氧化碳排放量無法控制等問題,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存條件?這些問題又如何造成糧食、水資源的缺乏?我們又該如何調整、改變,才不發生電影「明天過後」的景象?汪老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這些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議題,透過專業的地球自然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做深刻連結,吸引許多關心地球暖化與生態環境問題的民眾到場聆聽。

汪中和老師以一部短片作為開場,說明我們該用什麼態度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他指出「我們看見了事實,但是並不代表真相」,「真相必須從比較大的時間和空間來觀察」。汪中和老師指出:「人類的行為已經直接、間接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改變,進而衝擊到自身的永續發展。地球生態系統各個部分息息相關,牽一髮則動全身。」「人類不能忽視這些不能逆轉的生態災難。人類社會是這一生態系統中的次系統,我們濫用自然資源又破壞生態系統,就必須不斷地付出慘痛的代價。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許多天災,其實追本溯源是人造成的。」

如果持續惡化,對人類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歐盟2008年3月發表的一份報告警告說,全球氣候持續暖化,將導致全球水資源和糧食的短缺,在富裕國家造成大幅度的經濟衰退;在貧窮國家,則會形成更多不穩定因素,增加窮困現象,使衛生條件更惡化;而且將引發爭奪這些所剩無幾的資源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戰爭。」

汪老師更進一步指出,台灣的氣候與環境因全球暖化的影響在快速的改變,未來的影響還包括糧食產量、南北雨量差異變大,水文極端性增加等。此外,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11.7%,高過世界平均值4.1%極多,因此我們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汪老師並歸納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包括,「熱能平衡影響全球的氣候;水文改變和水資源調節困難;生態環境的改變,物種重新分配,例如台灣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生長環境的破壞、紅樹林的消失、珊瑚礁的白化死亡;糧食質量改變,造成國際間經濟貿易的問題;溫度高提供病媒蚊生長的環境,對公共衛生帶來挑戰。」

此外,另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是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的上升。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部份的國土已經在消失,科學家預估2020-2037年北冰洋會消失,到時候台灣很多平原會逐漸消失,包括屏東平原、台北盆地、蘭陽平原等。

人類面對如此空間的大挑戰,我們能做些什麼?汪老師提到:「環境變臉,生活變天。」「我們對環境不友善,環境也不會回報以友善,結果是我們住在一片敵意越來越強的土地上。」「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繁華,而是生活品質的改善與提昇。 」汪老師說:「人類現在所做的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救自己,人的力量很大。」「這是一次心靈革命,我們需要從思想和倫理著手,改變我們在地球生存的DNA」,汪老師以這段話作為結尾,也正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汪中和老師精采的演講後,楊蓓老師讚嘆汪老師將複雜深奧的自然地球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結合,更加深體認到聖嚴師父設立環境學院的用心與遠見,思慮未來人類將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法鼓大學劉安之校長,更進一步以環境學院的教學理念,說明本次邀請汪中和老師演講的意義,他認為「法鼓大學是以人文社會的角度在辦學,過去每個科學研究都只是在救急,屬於技術的層面」,「從內在出發的部份由法鼓大學來做,包括藝術、環境、公益與人生學院,一起想辦法在人、事、時、地、物各方面,讓地球恢復,從變動中走回正軌。」

現場熱烈迴響不斷,汪中和老師並提供演講簡報,歡迎索取與使用。希望大家在聽完演講後不止是聽到危機和挑戰,同時產生反思看到新的機會與生機,並進而將這些理念與作法推廣出去,讓大家一起來省思、改變。

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編纂研究專案

為使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理念可以更落實地從內在心靈開展,進而以教育方式從根本開始淨化社會,人生學院生命教育中心計劃推動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的研究與編撰。
計畫緣起:
為使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理念可以更落實地從內在心靈開展,進而以教育方式從根本開始淨化社會,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生命教育中心計劃推動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的研究與編撰,期望將參與生命教育的實務經驗轉化為系統性的教學規劃,並透過教案內容的編寫、推廣,落實生命教育精神的深刻轉化,特擬定此專案計畫。從編寫者之生命能量開發、認知理念轉化開始,從而引導創建出多元而深刻之教案,全面啟動心五四生命教育。

計畫名稱:
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編纂研究專案

研究目的:
落實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理念中心五四運動,使佛法在教育中生根,普及於日常生活。
培育心五四生命教育之種子師資,由自身的生命體驗進而領會心五四之精髓,再將之轉化為合宜的教案。
建構一套各學制適用之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

計畫主持人:楊蓓
協同主持人:辜琮瑜
執行時間:2010年5月~2012年5月
補助單位: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專案階段目標
時程項目階段性規劃
準備階段研究參與者分組

生命動能工作坊
1.集結參與者、分組
2.建立模式與經驗交流

以生命故事工作坊及一人一故事劇團形式,透過不同主題進行生命動能開發。
培訓階段心五四精神之闡述與討論課程規劃/ 安排時程/ 課程與共識
編纂階段教案編纂工作坊

分組編纂

督導建議
分組實施,討論教案編纂運用之方法。

1.個別撰述 2. 交流討論

督導參與分析與調整
整合修訂教案調整

整合會議

教案修訂/試教
編纂者進行教案內容調整

跨組討論與督導會議

跨組後之個別調整
定稿定稿會議修訂後進行定稿
送編送交編輯確認後之定稿,送交督導進行最後確認,送交編輯、出版。
心五四生命教育整合圖

八八水災生命關懷專案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急難救災的工作已漸告一段落,未來最重要的,是後續家園的整治、生活的安頓、身心的照顧,以及受創心靈的陪伴與安定。此專案結合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感恩基金會、與法鼓大學籌備處為八八災區的學生啟動更周全、完整的生命關懷系列。
計畫緣起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造成許多難以彌補的傷害。對於整個台灣而言,也是一個預警;然而,面對這樣的大災難,未受災的我們,除了對環境的關切與自省,此刻更重要的是協助災區民眾進行重建。災難發生至今,救災工作已漸告一段落,未來最重要的,便是後續家園的整治、生活的安頓、身心的照顧,以及受創心靈的陪伴與安定。

此專案結合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感恩基金會、與法鼓大學籌備處一向以來的關懷精神與災後重建經驗,為八八災區的學生啟動更周全、完整的生命關懷系列。

計畫名稱
生命關懷專案

計畫原則
災區實際需求的了解與掌握
身心照護的時間掌握
身心支持系統的整合式規劃
整合在地資源
建立雙向支持系統
長期陪伴的必要性
定點支持系統的重要性
從建立關係、陪伴到關懷、輔導
整合心五四的生命教育

計畫目標
參與者能彼此交流,提供各自的經驗與教學特色共同成長學習,並提供需要者最適切之心靈陪伴與服務。
專案內容能具備全幅面貌,包括不同對象、主題、年齡層,建構出完整之生命關懷藍圖。
能提供災後心靈重建、陪伴、療癒並學生長期學習、成長之支持,並將此經驗建置為未來相關需求之重要參考原則與指標。
能適切應用於所需者,並透過推廣,達到生命關懷所欲達致的深刻轉化,共同創造一個慈悲、感恩、平和、喜悅的心(新)世界。

計畫參與對象
法鼓大學籌備處生命關懷專案小組:課程活動之規劃、督導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行政系統:行政支援、協調與專業及義工資源整合、協助推廣實施
感恩基金會:經費支援、經驗分享與協助推廣實施
『2010年法鼓山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服務幹部暨小隊輔研習活動 – (2010/06/28)
一、活動名稱:『2010年法鼓山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服務幹部暨小隊輔研習活動
二、活動對象:六龜、甲仙、林邊安心站工作人員及小隊輔
三、活動日期:2010年6月6日、12日、13日
四、活動地點:法鼓山高雄紫雲寺
五、培訓課程:
1. 課程名稱:心靈環保與心五四生命教育/辜琮瑜(法鼓大學人生學院助理教授)
2. 課程名稱:團體動力/李志強(法鼓大學人生學院一人一故事劇團教練)
主題規劃:生命關懷與生命教育工作坊
主題規劃:生命關懷與生命教育工作坊一、說明此專案規劃,法鼓大學籌備處以協助培訓在地師資與義工,包括:
1.生命教育工作坊,對象為林邊、甲仙、六龜三處安站所在地之中小學教師;
2.生命關懷工作坊,對象為三處安站招募之義工、協力之在地社區社團。
二、目標
在地培力災區重建需要在地社區與教師之培力工作,方得長期持續陪伴災區學生與民眾。
因此本專案之精神為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即為執行此培訓功能。

三、執行方式
由法鼓大學籌備處規劃、設計工作坊進行方式與內容,包容依不同對象設計不同內容。
活動照片:2010/6/12-13 高雄紫雲寺培訓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日期:2010年5月28、29日法鼓山信眾論壇,5月30、31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地點: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法鼓大學、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山世界青年會
活動名稱:「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

活動日期:
2010年5月28、29日(五、六)法鼓山信眾論壇
2010年5月30、31日(日、一)國際學術研討會

活動地點: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
【信眾論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就能無所住,則慈悲心與智慧心,就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聖嚴法師的捨報,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直盤桓在 師父不在的這件事情上,而是能去看到 師父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為何!過去我們因為 師父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能夠透過 師父的一言一行來指引我們修行的道路,如今, 師父的離開,我們該如何來用師父所留下的智慧與話語來繼續帶領我們。

今天,信眾論壇,就是讓我們除了緬懷 師父,更是希望法鼓山的信眾們一起攜手來檢視自己怎麼看待 師父所給予我們的,我們是否按著 師父所教誨的一步一步往前進,是否能堅守崗位在 師父對於人間的志業,讓我們一同來關心目前法鼓山的現在與未來。

這兩天所論及的議題有四: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全集、僧教育、三大教育,這四議題是法鼓山最重要的發展骨幹,也是 師父最在意且最用心推動的。

一、⟨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其因應當代的禪風

師父所持的法即是漢傳佛教的禪宗,這是建立法鼓山教團的宗旨和目的, 師父一生期望漢傳佛教能夠復興,以普利眾生,因此寄望於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來持續地推動。所以我們請果品法師、果元法師、常護法師、常啟法師帶我們來看如何承先啟後,讓現世人能夠更為親近漢傳佛教。

二、智慧的寶藏:法鼓全集

師父曾說他自己「一向不會只為了學問的研究而作研究,必是為了佛法的實用而作研究,是為了使得傳統的中印佛教諸宗,如何落實到現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如何使得多數的現代人,看懂而會應用佛法的智慧,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責任」。因此, 師父很辛勤的寫作,希望透過白紙黑字,將智慧留下,能夠讓大家能夠得到繼續學習、繼續成長,續佛慧命。

這寶藏我相信真的都看過的人很少,沒有關係,讓我們藉著這機會,由法師的闡述,一同來看 師父的著作與開示。

三、佛法的根基:僧教育

師父曾說:「今天不辦僧伽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由這句話可知 師父很重視僧教育,因為佛教的推廣在於正信的佛法,而佛法的根基在於僧伽教育。讓我們來看 師父如何實踐他的教育理念來創辦僧伽大學、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僧格,以及如何開展僧教育,使之能與世界接軌。

四、佛法普照:三大教育-大普化、大關懷、大學院

聖嚴法師一直強調佛教在人間,佛教是利益眾生,如何在人間積極地推動佛法教育人心,啟蒙性靈智慧,就需要透過三大教育的具體實踐之道來進行。在這裡,我們藉由報告人來了解到目前為止,法鼓山到底做了些甚麼?進度又是如何?

希望信眾論壇能夠一屆一屆的辦下去,讓我們的信眾可以一起攜手參與法鼓山的未來,並共同發揚 聖嚴法師所提倡「人間淨土」的志業。
【聖嚴思想研討會】
聖嚴思想研討會辦理至今已經第三屆了,每一屆我們都能看到因著學術的研討,而使得理論性的學說概念,逐漸延伸成至大眾可以接受的實踐理念,也更能落實 聖嚴法師對於「人間淨土」在對社會、人類、自然、環境、生態的整體關懷。

描繪聖嚴法師思想應用在人間的樣貌

研討會的內容包含了教理教義、教育實踐、社會關懷等多種層面,邀請國內、外漢傳佛教與探討聖嚴法師思想的學者,這次有心靈環保的議題、聖嚴法師的禪法探討、「新五四」精神如何應用在生命教育中等,更多地具體描繪出聖嚴法師的學說理論如何運用在人間的樣貌。

聖嚴法師在漢傳佛教的承先啟後
另外則是對於漢傳佛教的發展進行研討,法華思想與禪觀、經懺佛事觀及實踐、僧教育的重視、漢傳佛教復興運動的願景等。聖嚴法師的對於漢傳佛教有很多精闢的見解,讓我們這些弟子一一地來剖析,讓漢傳佛教不在「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把佛教的好,散佈至社會大眾的生活中,讓人可以體會、看懂、並能運用漢傳佛教對於人間淨土的智慧。

師父捨報帶給我們的學習與意義
去年 師父的捨報,讓我們更慎重地檢視對於生死的看法,希望我們能夠承續 師父給予進而在生命教育上幫助大眾捨去世間的執著,更多的運用有限的肉身來為社會貢獻。 師父對於人間的積極態度,教導我們不可輕看自己的用處,隨時要「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讓我們跟隨 師父的腳步,建設人間淨土。

感謝各界的參與及蒞臨,讓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各樣層面來解讀聖嚴法師的思想,也能將聖嚴法師的理念推廣至社會。今日所做的,既是明日的根基,願我們持續走在 師父所教導的慈悲與智慧中,讓學術研究成為生活智慧的明燈。
聖嚴思想研究 展現多元面貌 (2010/07/07)
學者專家、僧團法師齊聚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 論述師父教導與理念內涵
▲國內外宗教學者齊聚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發表對聖嚴師父思想的研究成果。透過眾人的集思廣益,師父的思想將更能利益普世的大眾。(許朝益 攝)
【張錦德/台北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五月二十八日起一連四天,在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主題為「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來自美、澳、大陸、台灣等地五十八位佛教學者,共發表三十六篇論文,共有一千五百多人與會。本屆研討會是聖嚴師父圓寂後首次舉辦,在學術研討會之前,也首度規畫舉辦信眾論壇,由僧團法師發表對師父教法的研究與論述。「師父圓寂捨報一年多來,法鼓山四眾弟子應深思檢視自己有無遵循師父教誨,讓自己更精進。」五月二十八日的開幕典禮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呼籲大眾在緬懷師父時,不要只停留在追思的階段,而是應該更積極實踐師父的教導,盡力推動師父的理念,來淨化人心與社會。

早年跟隨東初老人在農禪寺出坡耕種的鑑心長老尼表示,看到農禪寺從早期三、四個人胼手胝足,從農舍起家,對照今日近萬名信眾共襄盛舉的現場,心裡「很歡喜」!長老尼勉勵大眾,動土之後才是承擔的開始,四眾弟子要齊心合作努力,成就接引大眾學佛的一方水月道場。

首先登場的信眾論壇,僧團法師分別以禪法、《法鼓全集》、僧教育,以及三大教育四個主題,發表綜合報告。學者對於法師與談報告所引用的文章、史料,表達肯定與回響。上海師範大學侯沖教授表示,參與信眾論壇,使國外學者對師父思想以及法鼓山的組織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三十日展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之多,參與人數之踴躍,為歷年之最。今年的論文研究內容涵蓋思想、禪學、教育、心理學、生命教育等,學者們也傾向以更多元的角度來進行研究。除了來自國內外學者的參與,僧團法師也在研討會上踴躍發表論文,展現了法鼓山經營大學院教育三十年來的豐碩成果。例如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針對師父的新書《觀音妙智》做深入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班主任果暉法師,則從當代漢傳佛教的危機中點出漢傳佛教的轉機,論及師父復興的漢傳佛教,乃是吸收世界各系佛教的優點。

果祥法師發表⟨聖嚴法師對台灣喪葬禮俗的影響⟩,僧伽大學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及教務助理常諗法師聯合發表⟨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分別從生死關懷、社會學、倫理學角度切入,呈現師父教導的實踐面向。

對於聖嚴師父教法的時代意義,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宗教研究系的史蒂文生(Dan Stevenson)教授,在專題演講中指出,師父為傳統佛教重新尋找定位,開啟現代人對傳統佛教認識的橋樑。因此,師父創立「中華禪法鼓宗」,不只是「復興」了漢傳佛教,更重要的是師父融攝各宗派之後的思想,因應時代而「創新」了漢傳佛教。

誠如聖基會董事長施建昌所言:「每一個人學到的是聖嚴師父的部分,合起來就是師父的整體。」相信透過學術研討會的持續舉辦,以及眾人的集思廣益,未來關於聖嚴師父思想的研究成果將更完整、更加可觀,也更能利益普世的大眾。( 原文取自法鼓雜誌 第 247 期 )
積極實踐聖嚴法師的教導 (2010/07/06)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今起四天與大眾分享
由法鼓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5/28日上午9點開始,一連四天在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舉行。

28日上午在活動開幕典禮上,邀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親臨開示。方丈和尚在致詞時表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捨報一年多來,法鼓山的僧俗四眾弟子應深思檢視自己有無遵循法師教誨,讓自己更精進。另一方面,方丈和尚更希望信眾在緬懷法師時,不要只停留在追思的階段,而是應該更積極的實踐聖嚴法師的教導,盡力推動聖嚴法師的理念來淨化人心與社會。開幕式結束後,首先登場的是信眾論壇活動,首場論壇主題是『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由法鼓山僧團法師果元法師、常護法師及常啟法師介紹由聖嚴法師所創立的法鼓宗脈。開場時,果元法師先實際帶領現場民眾放鬆身心的方法,讓與會者放下雜思念頭,保持身心清楚的放鬆感受。

繼而,常啟法師針對中華禪法鼓宗的創立與特色作精析的講述。常啟法師指出,聖嚴法師將傳統直指人心、不歷次第的禪宗特色加以創新,主張漸修頓悟而標明階次,重視禪修在日常生活的落實,就是為了讓大眾學習禪修有其依循的方向,方便接引更多人親近學佛之門。

而另一位主講人常護法師,則與在場信眾分享法鼓山的禪修架構、方法及其推展的社會運動,期能引導大家在禪修時應有的正確態度及觀念,最後法師頗有寓意的提醒大家,禪修不應是想從中獲取很多東西,而是應將很多的煩惱雜念放下才是。

下午的論壇研討,則由果毅法師向與會者介紹聖嚴法師的學思著作,也是智慧的寶藏–『法鼓全集』。果毅法師表示,法鼓全集第一次出版是在1993年,當時僅有41冊,一直到2005年續編至如今的102冊全集,是聖嚴法師學思歷程的最佳詮釋與展現。聖嚴法師前曾指示,法鼓全集的撰述著作收編需視對社會大眾是否有益,而果毅法師也因參與全集的著作編纂中受益良多,因此積極推薦給社會大眾來閱讀學習,希望大家可以從文字中獲取聖嚴法師的智慧啟發。法師同時建議有興趣閱讀法鼓全集的民眾可以參考分別依『類別』、『學習』、『法門』及『議題』等方向來進行,方便大家更快掌握熟悉核心理念。

為期四天的研討暨論壇活動,第一天就吸引了滿場的民眾參加。有興趣參加研討會或論壇活動的民眾,竭誠歡迎您當天可親至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現場報名參加入場聆聽。活動現場中午皆備有點心供與會者隨喜享用,請大家響應環保自備環保餐具。

聖嚴教育基金會係以推廣及弘傳聖嚴法師思想、理念為宗旨,並秉持聖嚴法師開示:『學術雖屬少數人的工作,但它是帶動和指導多數人生活方向的軸心』的理念,因此在2006年即開辦了第一屆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爾後每兩年均會定期舉辦,其研討內容包含了佛教教理教義、教育實踐及社會關懷等多元議題。而本屆(第三屆)特別增加開辦信眾論壇,則是希望能邀請信眾們透過討論檢視自己,在法師圓寂捨報後,是否仍依循著法師的教誨一步一步地往前,持續行走在菩薩道的修行之路上。

◎文:曾正智 20100528
法鼓山5/28舉辦論壇 分享聖嚴法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2010/07/06)
由法鼓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5/28日上午9點開始,將一連四天在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舉行。四天研討活動全程免費開放大眾進場聆聽,並歡迎隨喜贊助道場。民眾可視場次預先報名,報名方式請上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或親至法鼓山各地分院知客處皆可,歡迎踴躍參加。
第三屆聖嚴思想研討會內容,包含了佛教教理教義、教育實踐及社會關懷等多元議題。而本屆特別增加開辦的信眾論壇,則是希望能邀請信眾們透過檢視自己,在聖嚴法師圓寂捨報後,是否仍有依循著法師的教誨一步一步地往前進,而持續行走在菩薩道的修行之路上。
此項主題定為『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的研討會暨論壇活動,將分成兩階段進行,5/28、29兩天將先舉行信眾論壇,邀請一般大眾前來分享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全集、僧教育、三大教育等四大議題的理念與實踐;5/30、31兩天則將邀請國內、外漢傳佛教與探討聖嚴法師思想的學者,透過描繪聖嚴法師思想應用在人間的樣貌、探究聖嚴法師在漢傳佛教的發展與貢獻,以及法師捨報後帶給大家的學習與意義等多層面的研討。

為期四天的活動,即日起開放社會大眾報名參加,有意參予的民眾即起即可上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報名,並分別預約四個場次的座位,此外活動當天亦開放民眾可自由入場。另外,在活動現場中午亦皆備有點心供民眾隨喜享用,請大家響應環保,自備環保餐具享用餐點。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發表人:楊蓓、辜琮瑜

論文主題:默照禪修對心理健康影響初探⟩,發表人/楊蓓。
發表於「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 會暨法鼓山信眾論壇」
(2010 年5 月30 日,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
論文主題:聖嚴法師「心五四」精神於生命教育之應用探討⟩,發表人/辜琮瑜。
發表於「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 會暨法鼓山信眾論壇」
(2010 年5 月30 日,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

2009法鼓山水陸法會論壇

水陸法會是今日漢傳佛教最盛大隆重的法會,近世以來的中國佛教,由於傳統法會逐漸迎合世俗,以致模糊佛教水陸法會精神。有鑑於此,法鼓山僧團從2008年 開始,組成水陸儀軌研討小組,進行內壇儀軌的研究修改工作,這個嘗試將是學術研究與傳統法會結合的新典範。
緣起
水陸法會是今日漢傳佛教最盛大隆重的法會,近世以來的中國佛教,由於傳統法會逐漸迎合世俗,以致模糊佛教水陸法會精神。有鑑於此,法鼓山僧團從2008年開始,組成水陸儀軌研討小組,進行內壇儀軌的研究修改工作,這個嘗試將是學術研究與傳統法會結合的新典範。 法鼓山水陸法會將邁入第三年。在今年舉辦法會之前,擬透過學術論壇的形式,探討水陸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以及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傳承、創新與特色等。經由跨宗教的對談,使水陸法會回歸佛法慈悲和智慧的根本精神,而利益更多有情。
論壇主題
一、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傳承與創新
二、法鼓山水陸法會特色
三、佛教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
四、跨宗教對談──懺與救贖:佛、道、民間信仰
五、主持人結語

論壇時間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論壇地點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第三大樓 國際會議廳(北縣金山鄉西勢湖2-6號)
主辦單位
法鼓山僧團、中華佛學研究所
協辦單位
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大學籌備處
參與對象
一、法鼓山體系內成員及僧團。
二、國內外學術界各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
三、有興趣的社會大眾。
網路直播水陸論壇 法喜無遠弗屆

在11/27法鼓山啟建大悲心水陸法會之前,法鼓山僧團與中華佛研所、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大學籌備處等教育機構,特地於21日聯合邀請在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各宗教研修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共同於法鼓山國際會議廳,針對新制的法會儀軌提出建言。由於更動儀軌,是漢傳佛教史上的一樁要事,因此不但論壇會場座無虛席,法鼓山還透過儀軌展示、壇場觀禮、網路直播等方式,公開論壇內容提供各界指導。

舉辦法會原是宗教界一項消災超薦的祈福儀式,不過法鼓山僧團在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指示下,期望將傳統的佛事經懺,拓展至社會關懷、社會教育等層面。拜科技之賜以及近年環保意識普及化,法鼓山自2007年在水陸法會率先嘗試以數位動畫,取代過往焚燒紙箔、牌位、船馬的做法後,立即獲得社會正面廣泛的迴響,報名參與法會人數也逐年遞增。而為接續引導參加法會的民眾,都能藉由法會儀式,理解佛法教義,法鼓山也決定在今年針對法會儀軌提出更新。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應邀致詞時,特別感謝廣慈長老等教界前輩的引導,方能成就大悲心水陸法會在傳承中完成創新,圓滿符合環保、回歸佛法、契合時代需求的理念;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更冀望在跨宗教的對話中,能與其他宗教道場,一同攜手從心靈環保的觀念出發,致力推廣宗教的社教功能,藉由學界的響應、教界的示範,提昇社會對於正統修行的參與熱忱,建設出一片安和的人間淨土。

代表儀軌修訂小組,果慨法師在引言時表示,修訂法會儀軌並非自法鼓山開始,實際上自唐朝起,約隔四百年左右,佛教就會藉由編修法會儀軌,貼近教界與時代間的距離。而法鼓山則是不斷借鑑其他道場的經驗,並求教中研院以及民俗學、宗教學方面的學者,以遵循佛教義理、保存孝道文化等善良民俗為準則,才制定出這套既適合現代人作息需求、環保理念,且具備漢傳佛教特色的法會儀軌。

中華佛研所研究員陳英善認為,歷來的水陸法會由於攙雜民間信仰,逐漸忽略了引導信眾修行的目的;而新制的儀軌則是回歸到大悲心、平等心和教育、修行等層面,帶動信眾以至誠懇切的心,取代告赦、發符種種並非佛教使用的祭祀儀程。至於法鼓山借助當代科技,完全刪去各項焚燒事儀,她也表示十分認同,因為明朝蓮池大師在修訂當時的水陸儀軌時,就曾提過焚燒金紙,往往會無意間傷害蟲蟻,與水陸法會利益十方眾生的慈悲精神相互違背。

本次論壇除邀請修訂儀軌的相關成員外,政治大學李豐楙教授、輔仁大學鄭志明教授、真理大學張家麟教授、屏東技術學院林其賢副教授、銘傳大學汪娟教授也都蒞會發表意見,並恭賀法鼓山達成為漢傳佛教法會貢獻力量的心願。五百多位在座聽眾,也紛紛針對壇場規劃、超度儀式、修行法門、佛法教義,提出種種疑問,問答來往極為熱烈,與會人士均感意猶未盡,顯示現今民眾對於宗教安定人心的力量,懷抱著高度的期許。

2009年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將自11/27(五)啟建灑淨,法鼓山除了誠摯邀請社會大眾親逢盛會,體驗十座壇場的莊嚴殊勝,以精進的修行,為親友與全世界做迴向祈福之外;同時自11/28(六)八點半起,至12/04(五)下午四點法會圓滿為止,每日將透過網路直播一壇法事,以及難得一見的焰口施放,讓海內外的信眾,得以透過網路同步修行,一同感染無遠弗屆的法喜。詳細直播時間與場次,可上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ddm.org.tw/)查詢。

*圖文:張曜鐘 200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