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法鼓文理學院」電子論文全文
歷年畢業碩士論文
序號 | 畢業 學年度 |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80 | 113-1 | 趙汝聰 | 覺察生命中的痛—一位胰臟癌患者的生命轉化與學習 | 辜琮瑜 |
79 | 113-1 | 張瑩玲 | 三個我之生命敘說:自我認同與自我整合的探索 | 辜琮瑜 |
78 | 113-1 | 李文仁 | 塵堼.啟發:一位乩童之子生命流轉的故事 | 蕭麗芬 |
77 | 113-1 | 吳玟萱 | 養子女自我價值感之探究 | 郭文正 |
76 | 113-1 | 楊建國 | 利他行為與幸福感之探究—以法鼓山義工為例 | 郭文正 |
75 | 113-1 | 羅演真 | 從幽靈、神話再到個人信仰:一位聖嚴法師現代禪修弟子的心理傳記研究及與之對話 | 楊 蓓 |
74 | 113-1 | 蔡孟秩 | 從普嫌到普ㄒㄧㄢˊ | 辜琮瑜 |
73 | 112-2 | 顏美惠 | 四安,怎麼安?—初探四安在心靈環保中的定位與其實踐 | 釋果光 |
72 | 112-2 | 莊璦淳 | 照見家的傳遞,返回自己—以禪修為根底的生命敘說 | 楊 蓓 |
71 | 112-2 | 阮屏華 | 自性化的追求:李叔同心理傳記研究 | 丁興祥 |
70 | 112-2 | 鍾文蘭 | 芯福里情緒教育志工之服務學習歷程與幸福感 | 郭文正 |
69 | 112-2 | 王常怡 | 你在/你不在—透過給妹妹的家書建構個人神話 | 楊 蓓 |
68 | 112-2 | 張洛敏 | 改寫人生劇本—生骨大頭菜的自我轉化之路 | 楊 蓓 |
67 | 112-2 | 丁俊吉 | 失與尋:一位「結龜」小孩的生命敘事研究 | 丁興祥 蕭麗芬 |
66 | 112-2 | 劉惠華 | 「藏刀」與「收劍」:一場自我分化之敘事歷程 | 楊 蓓 |
65 | 112-2 | 崔筱明 | 以「管」窺己、看見覺察—一位社區主委的歷事鍊心 | 辜琮瑜 |
64 | 112-2 | 白慧敏 | 法鼓山聖嚴書院課程設計及其對學員生命影響之研究 | 辜琮瑜 |
63 | 112-2 | 雷芸暉 | 觀星、逐浪、築夢、定風—一個七十歲道理老嫗的成人之美 | 辜琮瑜 |
62 | 112-2 | 釋心月 | 佛教僧侶的孝順實踐–以泰國法身寺僧侶為例 | 辜琮瑜 |
61 | 112-2 | 張忠琳 | 求助行為與療癒經驗之研究—以抽籤求助為例 | 郭文正 |
60 | 112-2 | 林峰正 | 中風後復健動機與家庭關係相關性之行動研究 | 楊 蓓 |
59 | 112-1 | 徐秀媛 | 父母親心理控制對青少年親子互動與社交焦慮之影響:以教養態度為調節效果 | 楊坤修 |
58 | 112-1 | 殷修儀 | 安住離散—兩岸漂泊的生命故事 | 楊 蓓 |
57 | 112-1 | 高佩玲 | 踏上心靈的幽徑—習花歷程的覺察與轉化 | 蕭麗芬 |
56 | 112-1 | 楊國香 | 翻轉無助:生命轉化之敘事研究 | 丁興祥 |
55 | 112-1 | 馮淑娟 | 黑羊的逃與歸:成為我自己的敘事轉化之旅 | 丁興祥 |
54 | 112-1 | 廖玉梅 | 山稜線上的日陽—穿越生命韌性中的反思 | 楊 蓓 |
53 | 112-1 | 釋常慧 | 聖嚴法師西方弟子「師資培訓課程」之早期禪修教學特色(1976-1985) | 辜琮瑜 |
52 | 111-2 | 遲淑月 | 從培力觀點落實優質教育之研究—以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為例 | 陳定銘 |
51 | 111-2 | 劉澶枋 | 臺灣佛教青年僧人生涯認同之初探 | 郭文正 |
50 | 111-2 | 馮祖儀 | 托嬰中心主任工作意義感探討 | 郭文正 |
49 | 111-2 | 詹惠涵 |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的安頓之道—自我生命的限制與自由 | 蕭麗芬 |
48 | 111-2 | 林金源 | 潮起潮落 : 自我人生的救贖與轉折 | 楊 蓓 |
47 | 111-2 | 李光子 | 日日是好日—七十載的生生不息 | 楊 蓓 |
46 | 111-2 | 王紋娟 | 當生命陷落時~生命歷程自我轉化之敘事研究 | 辜琮瑜 |
45 | 111-2 | 黃夙慧 | 從權威中蛻變—生命轉化的敘事分析 | 楊 蓓 |
44 | 111-2 | 張珮瑤 | 屋頂上的小女孩—在敘說中成為一個人的旅程 | 楊 蓓 |
43 | 111-2 | 陳碧桂 | 尋回灰燼的溫度:透過自我敘事的探索之旅 | 丁興祥 |
42 | 111-2 | 鄧惠如 | 一個肉粽頭的生命轉化故事 | 楊 蓓 |
41 | 111-1 | 賴淑君 | 臨生命之帖—成為有溫度的植存義工 | 楊 蓓 |
40 | 111-1 | 釋常統 | 擁抱陰影的自性化旅程—一位比丘尼的自我追尋與内在整合之道 | 楊 蓓 |
39 | 110-2 | 陳怡秀 | 走在夢與真實之間—以夢記錄探詢人生意義之自我敘說研究 | 辜琮瑜 |
38 | 110-2 | 甘若漪 | 從女書到女性書寫的敘識情抒 | 辜琮瑜 |
37 | 110-2 | 周淑菁 | 在小精靈的積木KAPLA中由死向生的自我敘說 | 辜琮瑜 |
36 | 110-2 | 傅慧鳳 | 斷裂與依附擺盪之間的自我敘說 | 楊 蓓 |
35 | 110-2 | 林倢安 | 斷裂與連結的生死敍事 | 辜琮瑜 |
34 | 110-2 | 游桂蘭 | 從關懷倫理觀看生命關懷—一位香草老師關懷生命之省思 | 辜琮瑜 |
33 | 110-1 | 李函 |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中國傳統武術及法鼓八式動禪與我生命 的對話 | 辜琮瑜 |
32 | 110-1 | 賴傳喆 | 本來面目何在?—自我探尋的生命學習心旅 | 辜琮瑜 |
31 | 110-1 | 沈士傑 | 由懸宕與認同之間追尋生命的意義 | 楊 蓓 |
30 | 110-1 | 彭如璟 | 黃金花的悲歡離合—自閉症家庭女性照顧者婚姻經營困境初探 | 楊 蓓 |
29 | 110-1 | 敖永龍 | 身心障礙之子、榮民之子與特教教師–我在家庭關係的回顧與實踐 | 辜琮瑜 |
28 | 110-1 | 何佳宴 | 應用芳香療法減緩安寧療護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成效——以桃園某區域醫院為例 | 鄭曉楓 |
27 | 109-2 | 范明麗 | 從生命體驗探究身心健康的飲食觀 | 楊 蓓 |
26 | 109-2 | 黃嬿蓉 | 結凍到解凍:一位社工師面對內在冰山之自我敘說 | 楊 蓓 |
25 | 109-2 | 陳英鳳 | 家庭關係與自我追尋之自我敘說—一個傲嬌長女的擺盪 | 楊 蓓 |
24 | 109-2 | 釋覺法 | 一位臨床宗教師對善生與善終的反思 | 辜琮瑜 |
23 | 109-2 | 周增明 | 穿越孤獨重建心關係—一位軍人遺孤生命歷程之探究 | 辜琮瑜 |
22 | 109-2 | 楊琇婷 | 身心小森林,一段照顧者照顧自己的旅程 | 辜琮瑜 |
21 | 109-2 | 楊玉惠 | 從生命書寫,展開一趟自我探索之旅 | 辜琮瑜 |
20 | 109-2 | 翁有慶 | 互為主體的辨認與實踐—家族故事交匯與同理 | 郭文正 邱英芳 |
19 | 109-2 | 李佳錫 | 晚年如何美好?—聖嚴法師的禪修教育對高齡社會之啟發 | 辜琮瑜 |
18 | 109-2 | 許碧純 | 生命教育中之生命教育 | 辜琮瑜 |
17 | 109-2 | 金雯煌 | 「結」、「解」與「結」:通過說故事逹成自我轉化與生命實踐 | 丁興祥 蕭麗芬 |
16 | 109-1 | 楊久瑩 | 聖嚴法師日常四念處觀融入教育戲劇課程之自我覺察研究 | 楊 蓓 |
15 | 109-1 | 釋振容 | 開啟心中的寶山—一個刻觀音的自我敘說 | 楊 蓓 |
14 | 109-1 | 周偉倫 | 生命教育中的宗教與科學對話—以淨土思想與量子力學之詮釋觀點 | 莊國彬 |
13 | 109-1 | 唐珮宸 | 青少年心靈環保相關概念的認知程度對其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 | 張志堯 辜琮瑜 |
12 | 109-1 | 張錦珠 | 追尋生命意義與轉化之探究—三位法鼓山義工的生命故事 | 楊 蓓 |
11 | 108-2 | 楊凌子 |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境教之初探—以景觀組義工的角度為例 | 辜琮瑜 |
10 | 108-2 | 趙雪玲 | 街友服務者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民間團體為例 | 郭文正 |
9 | 108-2 | 邱璟惠 | 重病家屬照顧者運用佛法自我調適之初探 | 楊 蓓 |
8 | 108-2 | 呂佳燕 | 從一位護理長的迎生送亡歷程探尋自我的存在 | 楊 蓓 |
7 | 108-1 | 蕭妙羚 | 觸動生命最初的溫柔—以敘說探尋自我成長與轉化歷程之研究 | 辜琮瑜 |
6 | 108-1 | 釋常持 | 密集默照禪修經驗對生命意義轉化歷程之探究—以法鼓山聖嚴法師教法為中心 | 楊 蓓 李維倫 |
5 | 108-1 | 陳香銘 | 成年自殺企圖者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探究 | 鄭曉楓 |
4 | 108-1 | 王碧華 | 尋找童年的天后宮媽祖廟—一位社工助人者的探尋、覺解與實踐 | 楊 蓓 |
3 | 108-1 | 釋覺慈 |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之生命體現—以四攝六度為探討主題 | 辜琮瑜 |
2 | 108-1 | 陳淑渟 | 弘法新思路—「不一樣的聲音–與聖嚴師父對話」節目的對話探討 | 辜琮瑜 |
1 | 107-2 | 釋演晧 | 靈性照顧與內在轉化之整合—一位安寧臨床佛教宗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 | 惠敏法師 李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