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文化入門講座:「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活動主題:禪文化入門講座
主題:「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
時間:2011/3/12
地點:德貴學苑R715
主講:蔡耀明教授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3月12日下午,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蔡耀明蒞臨德貴學苑,以「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本次活動為「禪文化入門講座」首場,吸引逾八十名聽講者參與。

講座由楊蓓教授主持開場,蔡教授的演講則以下列主題分別闡釋:首先說明禪修的功用在於鍛鍊能夠安靜、專注、清明、覺察、甚至自在調控的心意識狀態。同時指出禪修的目的,在於發掘問題心態,進而改變那些心態來成就良好的生命品質。

接著,蔡教授指出禪修的「所緣」,如果懸掛在某個特定對象上,則往往不是被它牽動,就是被限定住。至於禪修的「所在」,蔡教授則指出,一般人心依住在禪房、住家、國土上,專精禪修者則依住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中,雖然可以或長或短地讓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但到底不是究竟的禪修所在。

因此針對那些非究竟義的禪修所緣和禪修所在,走在解脫道上的佛法,著重於指出它們的無常、非我、非我所;而走在菩提道上的佛法,則強調它們皆為緣起、性空、中道、不二。因此,面對它們,都應無所執著、無所取得。就中,觀察、思維一切諸法緣起,由緣起串流成變動歷程而交織為幻化網絡,便形塑出所謂的「法界觀」。依此「法界觀」,便能轉變各式各樣不適切的、偏差的心態觀和世界觀,從而引發正確的禪修脈動。

而這樣的禪修脈動內涵,便是:(1)將從事禪修的心態,理解為緣起而幻化的顯現,不具有其本身如此的存在性、或固定的實質內容,尤其是不要去製造或追逐個別心態問題。(2)不預先將「所緣」或「所在」二分化或論斷為是與禪修心態區隔的、異質的項目。(3)禪修心態與「所緣」或「所在」,並非外在的敵對或抓取關係,而是平等法界之幻化顯現的解開、切換、打通、了悟、化現關係。(4)循此一貫的化現關係,能將禪修脈動在法界中無限伸展。

演講之後,蔡教授與現場聽眾進行了深刻的對話與討論,結束這一場難得而珍貴的法宴。(文/陳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