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_admin 發表的全部文章

禪師開講:金剛經的日用修行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主題:金剛經的日用修行
主講:繼程法師
主持:楊蓓教授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二樓
日期:2009年1月23日
主辦: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報導:張錦德

如何讓《金剛經》的心法在生活中實踐?由法鼓大學人生學院舉辦的「人生café」講座,元月二十三日邀請聖嚴法師法子繼程法師,在法鼓德貴學苑主講「《金剛經》的日用修行」,帶領大眾從日常生活中去認識《金剛經》。

繼程法師首先以「珍惜佛法」、「相信因果」提醒大眾,《金剛經》就是破除學佛的心理障礙。法師表示,佛法有因果業報之說,是要讓我們在修習的同時,能先了解因果業報有其形成的原因,「能夠清楚明白,內心就能比較能面對、接受問題,進而用禪修的方法調心、放鬆,然後歡喜處理、放下。」

法師認為《金剛經》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學佛的信心。很多人對經文提到要以恆河沙等身來布施等說法感到不可思議,對此,法師以有人會以「晚上喝茶會睡不著」為由排拒天晚了之後喝茶,卻從來沒真的去嘗試為例,提醒大眾「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隨時隨地以活在當下的態度面對生活,而不是以「預先想像困難會發生」的習性,去否定尚未發生的未來,直接面對問題才能處理好。

「《金剛經》所提到的修行,雖然困難,但過去佛陀、祖師大德都有人做到,就表示可以做得到。」法師指出一般人做不到,是信心、悲心、智慧不夠,法師勉勵大眾要先建立起信心,「而且這信心是以正信為依據,這樣才會有願心,才能產生力量,並真正去實踐。」

系列課程二:轉運任運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向後轉。

轉得開來,自然能有隨處自在的好風光。

禪思、禪語,便是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一、活動日期:2009年4月29日~6月24日,每週三晚上19:00-21:00

二、活動地點:法鼓德貴學苑715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三、心的鍛鍊系列課程二:轉運任運/ 辜琮瑜(法鼓大學人生學院助理教授)

四、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五、課程內容:

堂數 日期 講題 講師
第1堂 4/29 緣起──如何當個無事的貴人 辜琮瑜
第2堂 5/6 死中得活的絕招 辜琮瑜
第3堂 5/13 擺脫災難的妙法 辜琮瑜
第4堂 5/20 滅卻心頭火自涼 辜琮瑜
第5堂 5/27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辜琮瑜
第6堂 6/3 飢時吃飯睏來眠 辜琮瑜
第7堂 6/10 無可無不可 辜琮瑜
第8堂 6/17 一期一會喫茶去 辜琮瑜
第9堂 6/24 分享──安眠高臥對青山 辜琮瑜

系列課程三:開發心能量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
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
禪宗祖師們那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
我們也能因為理解而充實自身的能量嗎?
一、活動日期:2009年7月7日(二)晚上19:00-21:00,每週二起(共九週)

二、活動地點:法鼓德貴學苑715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三、心的鍛鍊系列課程三:開發心能量

四、演講講師:法鼓山僧團法師聯合授課

五、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六、課程內容:

堂數 日期 講題 講師
第1堂   7/7 本來面目(六祖惠能) 果慨法師
第2堂 7/14 步步是道場(《禪林類聚》、明覺禪師語錄)

果賢法師

第3堂 7/21 明珠在掌(趙州從諗) 常延法師
第4堂 7/28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洞山良价) 常隨法師
第5堂 8/4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臨濟義玄) 常法法師
第6堂 8/11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永嘉玄覺)

果見法師

第7堂

8/18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懷海)

果旭法師

第8堂

8/25

啐啄同時(鏡清和尚,請參考《聖嚴說禪》)

常寬法師

第9堂

9/1

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

常悟法師

禪師開講:禪的生命觀照與反思/繼程法師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主題:禪的生命觀照與反思
主講:繼程法師
主持:楊蓓教授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二樓
日期:2010年6月29日
主辦: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報導:張錦德
「淤泥和污水,看似骯髒卻肥沃,滋養蓮花長得美……」在悠揚的樂曲中,由繼程法師所寫的詞,一字一字迴盪在德貴學苑的集會堂,不時提醒大眾修行離不開五濁惡世,儘管世間汙濁,但應該視其為增逆上緣,隨緣努力。

六月二十九日晚上,由法鼓大學舉辦的「人生cafe」講座,再度邀請到聖嚴法師的法子繼程法師以「禪的生命觀照與反思」為題,進行演講。法師特別帶來六首自創佛曲,藉由音樂分享的方式,教導大眾如何以禪修的觀念與方法調適、安頓身心,並進而快意自在地感受生活中學習的體會。

這六首自創佛曲,分別是⟨禪心小蓮花⟩、⟨魚兒水中游⟩、⟨好開心的雲⟩、⟨大樹的循環⟩、⟨快樂的小溪⟩、⟨麻雀與老鷹⟩,每一首都是繼程法師創作的詞,馬來西亞知名作曲家張蔚乾譜的曲。其中⟨好開心的雲⟩,法師以雲聚散無常的特性,強調做人應該隨順因緣,保持自在無礙的心境,他說:「因緣來了,雲會幫我們遮陽,幫我們製造雨水,所以看似自由的雲,仍有責任心,隨順每一個因緣變化而盡本分。」

此外,具有濃濃新疆曲風的⟨大樹的循環⟩,則是一首探討生死議題的歌曲。法師巧妙地以菩提樹落葉發芽的循環,指出老葉凋零,才能讓出空間使得新葉茂盛生長,他說:「生機不是一直的長,要由死的循環才有生機。回到做人的態度上,我們要懂得放下,才會有新的契機。」

嚴肅的生命課題,在法師妙語如珠的開示下,現場笑聲不斷。當天的演講,就在一首首輕快、悠揚的樂曲中,以及一片和樂、歡喜的笑聲中圓滿落幕。

禪師開講:禪眼看花花世界/繼程法師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禪師開講:打開禪眼看花花世界
從感性審美、理性思惟到修養禪心的內在轉化過程
梁金滿/台北報導

DSC07608_thumb  DSC07745JÓ02_thumb[1]

六月十六日,法鼓大學人生學院「人生café」第三場,邀請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也是聖嚴師父法子的繼程法師,蒞臨法鼓德貴學苑二樓大殿,與四百多位聽眾分享如何修養禪心,打開禪眼,看見世界的真實與善美。由於報名踴躍,法鼓大學另闢第二現場,讓無法進入主會場的聽眾透過視訊,聆聽法師的演講。這場講座是繼程法師第一次在台灣的公開演講,在主持人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楊蓓引言開場後,繼程法師從世人皆愛的「美的事物」出發,說明心的三種基本作用:感性、理性與意志作用。
當六根接觸外境時,首先是通過「感性」作用來審美,但只從感性去分別外在美感是不夠的,應該往內在審查,用「理性」思惟,從真實的角度,看見更深一層的美感;而如果願意透過「意志」行動,把美的事物與人分享,便是慈心的展現。

DSC07766-â+03_thumb  DSC07735_thumb

法師指出,心的三種作用是相互關連的,我們可以運用禪修調整內心。當不斷往內在修行,很多煩惱會浮現,只要用無常、空的觀念去看它,知道它是因緣和合,從真實的角度去看它,練習把它放下;過程中,還要用善的意志力量,將心轉化到善的方向,拔除苦惱,增長快樂。當你看到的世界變美了,那是因為心轉變了,除了感性,還多了理性思惟的過程和意志改善的力量。「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當我們看每個人都是善的、美的,得到的回應自然是好的,「禪」就是要我們用這樣的心去看世界。法師進一步分析,禪就是清淨的心,用禪心看世界,就像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如果能修養內心,達到清淨的境界,那麼欣賞一切外在的世法,就會不一樣,都能看見美的一面。

法師接著詢問在場聽眾,希望歡喜清淨過日子還是苦惱憂愁?法師指出,有些事雖然我們不喜歡,但已成事實,這時還有最後的選擇:用歡喜心接受它。法師舉例,有些喇嘛被關了三十年,但從沒有停止過修行,因為他不覺得那是監牢,反而是修行的道場,是一片淨土,這就是用禪心看世界,也是修行的過程。

經過內在轉化的過程,再看世間,就不會只看到外在的色塵或世法,還包含了自己內在的修養,如此就愈能懂得欣賞所有的一切,也能讓自己感受「時時好,日日好日」。聽完繼程法師的演講,主持人楊蓓分享,就像經歷一趟旅程,從凡心、從美出發,到修煉禪心的內在轉化過程,十分受用。而剛打完繼程法師主持的話頭禪七的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也表示,在法師演講的過程中,整個大殿就像另一個禪堂,也印證師父所說的,禪修不只是在禪堂。

禪文化入門講座:「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活動主題:禪文化入門講座
主題:「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
時間:2011/3/12
地點:德貴學苑R715
主講:蔡耀明教授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3月12日下午,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蔡耀明蒞臨德貴學苑,以「法界觀引發的禪修脈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本次活動為「禪文化入門講座」首場,吸引逾八十名聽講者參與。

講座由楊蓓教授主持開場,蔡教授的演講則以下列主題分別闡釋:首先說明禪修的功用在於鍛鍊能夠安靜、專注、清明、覺察、甚至自在調控的心意識狀態。同時指出禪修的目的,在於發掘問題心態,進而改變那些心態來成就良好的生命品質。

接著,蔡教授指出禪修的「所緣」,如果懸掛在某個特定對象上,則往往不是被它牽動,就是被限定住。至於禪修的「所在」,蔡教授則指出,一般人心依住在禪房、住家、國土上,專精禪修者則依住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中,雖然可以或長或短地讓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但到底不是究竟的禪修所在。

因此針對那些非究竟義的禪修所緣和禪修所在,走在解脫道上的佛法,著重於指出它們的無常、非我、非我所;而走在菩提道上的佛法,則強調它們皆為緣起、性空、中道、不二。因此,面對它們,都應無所執著、無所取得。就中,觀察、思維一切諸法緣起,由緣起串流成變動歷程而交織為幻化網絡,便形塑出所謂的「法界觀」。依此「法界觀」,便能轉變各式各樣不適切的、偏差的心態觀和世界觀,從而引發正確的禪修脈動。

而這樣的禪修脈動內涵,便是:(1)將從事禪修的心態,理解為緣起而幻化的顯現,不具有其本身如此的存在性、或固定的實質內容,尤其是不要去製造或追逐個別心態問題。(2)不預先將「所緣」或「所在」二分化或論斷為是與禪修心態區隔的、異質的項目。(3)禪修心態與「所緣」或「所在」,並非外在的敵對或抓取關係,而是平等法界之幻化顯現的解開、切換、打通、了悟、化現關係。(4)循此一貫的化現關係,能將禪修脈動在法界中無限伸展。

演講之後,蔡教授與現場聽眾進行了深刻的對話與討論,結束這一場難得而珍貴的法宴。(文/陳平坤)

禪文化入門講座:「『將心來,與汝安!』- 中華禪的安心法門」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5月21日下午,由人生學院陳平坤老師以「『將心來,與汝安!』﹘﹘中華禪的安心法門」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本次活動為「禪文化入門講座」第二場,吸引逾四十名聽者參與。

老師首先指出「安心法門」在中華禪教中的重要性,透過禪宗有關「安心法門」的不同教授,點出修行者的安心處所,並且探究安心之道的學理基礎,以引導與會者在無常世間中找到究竟安心處。

陳 老師一開始即提問:「心」到底有沒有住處?此心指的是「意識心」,一般人的心常住在事業、家庭、孩子上,亦即以所緣境界為住處,懸掛在某些特定對象與事物 上,以致其心若非被牽動,就是被限制。一旦對象不見、事物不存在時,心也就隨之落空。因此,接著要問的是:如果對象或事物一直在改變,而心也因此沒有特定 住處時,又該如何安頓呢?

承續上揭問題,陳老師進一步解說初期禪宗在「安心法門」方面的教授,並深入闡釋《六祖壇經》的心性論與功夫論,藉以提示出六祖慧能的安心之道。陳老師指出六祖慧能對心智活動狀態的反思,透過「心」這個概念來表示時,可以分為「意識心」、「本性心」、「自覺心」三層來理解。

「意 識心」是指感覺、知覺、想像、情意、思維等日常經驗層次的心智活動狀態。「本性心」是超越一切正反價值意識,不落在特定意識心狀態的絕待心智。「自覺心」 是指自我超越、轉化的內在動力條件,也是對修行成佛所需內在條件的一種肯定,亦即自我覺察的心智作用。至於「性」,則是心智活動的根本體性,與「本性心」 同義。在《六祖壇經》中,「真如自性」是具體落實於修行功夫所建立的概念。

依陳老師的解說,慧能禪法是一種「面對世界而超越名相」的智慧實 踐歷程。藉由覺察「意識心」運作中的各種情況,經由內在生命性能的「自覺心」發動,而向上趣求解脫成佛境界的價值決定,然後通過「無念」、「無相」、「無 住」等三個彼此相關的修行方法,使「真如自性」成為現實,亦即轉「迷」開「悟」,從而改變修行者的生命內涵。

演講結束前,老師引導大家思 考:「安心」是表示「心不動了」嗎?在無常世間又要安箇什麼「心」?其實,安心不是心不動,而是藉由鍛鍊心智,使得心智能夠處在安穩一貫的狀態,在無常世 間處變不驚,不被變動事象所牽引、所繫住,才能成就較良好的生命品質。最後,陳老師與聽講者以問答方式,分享了彼此的學禪經驗與禪學觀點,結束該次講座。

禪文化入門講座: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禪詩裡的禪思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講    者:陳平坤
時    間:2011年7月16日
地    點:法鼓德貴學苑

【資料提供/人生學院】7月16日,一個溽暑的午後,二十餘位善知識會聚於法鼓德貴學苑,共同參與一場「詩」與「思」的禪學饗宴。

主講人陳平坤老師一開始便點出本次演講的主題,即「禪詩裡的禪思」,藉由禪門詩歌來探察禪宗思想的一點消息,並由那些消息來展開中華禪的思想論介。

陳老師首先以佛教「緣起觀」為軸,指出佛教的因果思維不是單一的原因與結果,甚至不是多元原因與結果,真正的緣起深義不以單一固定的個體存在物作為觀看宇宙萬法的基本模式,所以才能由此轉出後來大乘佛教所著意宣揚的一切法空義。

接著,陳老師梗概介紹了中華禪門的初期階段,即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慧能的重要禪思想和禪功夫,包括諸如達摩的「二入四行」、慧能的「無念」、「無相」、「無住」等;也藉此點出中華禪教的兩大構成要素:如來藏或佛性思想,以及般若觀行。

演 講的主體部分,陳老師則以唐代僧人寒山的詩句:「寒山頂上月輪孤,照見晴空一物無;可貴天然無價寶,埋在五陰溺身軀」為例,詮釋禪門詩歌中所要傳達的般若 與如來藏思想。同時也提及一首詩歌之所以完成的背後故事或教說淵源,例如丹霞天然禪師在雪夜燒木佛取暖的故事、馬祖道一禪師「平常心是道」之類說法,最後 則回到傅大士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一詩。

陳老師也參取僧肇〈物不遷論〉,針對這首詩的義理蘊涵,做出不同的闡釋,認為此詩是在表現「有無不二」、「動靜不二」之緣起中道思維。

演講之後,與會者也分享、交流對「空」、「有」問題的思索,以及對「中道」義理的體認。雖然受限於時間,打斷了濃厚的談興,但大家也相互約定,未來再透過持續的禪文化入門講座接續禪門因緣。

禪師開講:禪思與禪行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齊秀玲記錄報導】自2009年起,繼程法師便與法鼓大學開始了長期的禪法之約,每當來台指導禪修,都會應人生學院之邀,進行與「禪」相關的演說, 或實際指導禪修。2011年6月5日,法師再度來到德貴學苑,以「禪思與禪行」為題,為現場近四百名的聽眾,說明了禪宗的思想脈絡,以及與修行之間的關 係。

抱病回台的繼程法師,巧妙地由自身的狀況切入當天的主題。他首先點明人們雖知生命總不免於老病死的流轉,但一有病痛,總還是希望病可以 完全、儘快地復原,甚至生命可以長存。也就是因這一層恐懼死亡的心理,各種宗教於焉產生,或講靈魂、或追尋真我,或透過天堂、他方世界等,讓人們得以暫時 放下敗壞的肉身﹘﹘假我,來面對死亡。

然而法師也深切地指出,有時候這種放下並非是真的放下,只是「放棄」無法掌握的,然後再去抓取其他可攀附的,並沒有真的放下;就如猿猴爬樹一樣,抓一枝、放一枝,始終有所抓取。但這樣不斷地抓取,只會讓「我執」更加堅固,想解脫輪迴就更難了。

所以,要放下的不是假我,而是我執;外在的假我本身就是因緣和合的無常變化,何需再去放下?因此諸如靈魂或真我也都只是一個概念,是一種執取,更是虛幻不實的。

接 著法師從佛法各宗派中,對我執與我的觀點作了全面的整理與闡釋。法師指出,禪宗在佛教中屬如來藏系統,講真如、佛性、如來藏,因此常被人誤認和其他宗教的 靈魂或真我思想相同。但禪宗強調,修行到最後,還是必須將對如來藏的執著給放下,這才是真正的證悟,此即回歸到佛法的究竟了義﹘﹘無常、無我、空。這也說 明我們必須先建立佛法正見,修行才不至偏差。一方面確立修行的目標,同時也避免修行者落入斷滅見,或是有人因害怕「無我」而不敢修行。

繼程法師在這場演講中,從人類普遍害怕死亡的心理來談禪宗思想的建立,聽來親切而有味。當中不僅蘊涵了禪宗修行的方法、過程、次第、目的和究竟,還將之與大乘三系的中觀、唯識、真常等概念做出整體性的說明,甚至也與其他宗教比較,為大眾建立完整而全面的概念。

法師的演講就好像為大眾描繪了一張修行地圖一樣,讓我們明確地看見修行的目標,並得以辨識其間的種種,只不過是不同的途徑而已。也提醒我們,走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千萬別被路旁多釆多姿的風光所迷惑,或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爭論上,而忘卻了此行的目的。

禪文化入門講座:生死兩茫茫,禪師和道家的生死交響曲

chan01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資料提供/人生學院】行動孕育思想,思想引導行動。面對生死課題,我們可以從古來談生論死中極具智慧的禪法與道家思想,得到什麼樣的啟發?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陳平坤老師即以此為題,在8月20日「禪文化入門講座」中, 與現場50多位參與者進行講述與對談。

陳 老師從道家對生命的定義談起,道家認為生命來自天地萬物尚未造化之前的「道」,是一「氣」之所化。從生到死,源出於「道」的生命體莫不處在氣化之中,雖然 形體或樣相不同,但皆同歸於氣化自然的表現。因此,活著的時候要能自由自在,死亡來臨時則應泰然隨順氣化,不必為此感覺喜樂或感到憂苦,況且死亡所通向的 未知世界不見得就是較差的世界。

相對於道家,陳老師闡釋,佛門禪師洞察生命個體乃緣於「無明」,而帶動個人意志發出一連串的追求和行動,從 而陷入生死輪迴。所謂的「無明」,多表現在生命體不清楚世界萬象變化無常,反而錯誤認定自己乃至他物具有?常不變的本質或實體,於是據此執持不放,認為出 生、死亡等一切現象都是實實在在的生命真相。

因此禪師提醒我們,生死不過是吾人思維中被執定成實有的兩個虛妄概念,而非生命活動歷程中,有 個出生或死亡的真實客觀端點。相反地,在生命活動能夠無限開展的歷程中,沒有任何固定邊界可被劃歸為出生或是死亡,而這才是生命世界的真實情況。因此,禪 師面對生死課題,特重在深入了解生命現象如何基於錯誤認知而被造作出來,同時又如何倚靠錯誤認知而被帶往另一期程,進而題點應該努力嘗試轉變錯誤的認知與 行動,來解脫自己受制於生死輪迴的種種困苦。

演講告一段落前,陳老師並提出一些相關論題,如「生命是有價值的嗎?」「死亡是不好的嗎?」「死後還有生命延續嗎?」等,邀請與會者分享各自的體會與認知,為時三個小時的講座,就在陳老師提出「誰是誰?」這個問題後暫告一段落,留給大家對生死問題的深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