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講 者:陳平坤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講 者:陳平坤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齊秀玲記錄報導】自2009年起,繼程法師便與法鼓大學開始了長期的禪法之約,每當來台指導禪修,都會應人生學院之邀,進行與「禪」相關的演說, 或實際指導禪修。2011年6月5日,法師再度來到德貴學苑,以「禪思與禪行」為題,為現場近四百名的聽眾,說明了禪宗的思想脈絡,以及與修行之間的關 係。
抱病回台的繼程法師,巧妙地由自身的狀況切入當天的主題。他首先點明人們雖知生命總不免於老病死的流轉,但一有病痛,總還是希望病可以 完全、儘快地復原,甚至生命可以長存。也就是因這一層恐懼死亡的心理,各種宗教於焉產生,或講靈魂、或追尋真我,或透過天堂、他方世界等,讓人們得以暫時 放下敗壞的肉身﹘﹘假我,來面對死亡。 然而法師也深切地指出,有時候這種放下並非是真的放下,只是「放棄」無法掌握的,然後再去抓取其他可攀附的,並沒有真的放下;就如猿猴爬樹一樣,抓一枝、放一枝,始終有所抓取。但這樣不斷地抓取,只會讓「我執」更加堅固,想解脫輪迴就更難了。 所以,要放下的不是假我,而是我執;外在的假我本身就是因緣和合的無常變化,何需再去放下?因此諸如靈魂或真我也都只是一個概念,是一種執取,更是虛幻不實的。 接 著法師從佛法各宗派中,對我執與我的觀點作了全面的整理與闡釋。法師指出,禪宗在佛教中屬如來藏系統,講真如、佛性、如來藏,因此常被人誤認和其他宗教的 靈魂或真我思想相同。但禪宗強調,修行到最後,還是必須將對如來藏的執著給放下,這才是真正的證悟,此即回歸到佛法的究竟了義﹘﹘無常、無我、空。這也說 明我們必須先建立佛法正見,修行才不至偏差。一方面確立修行的目標,同時也避免修行者落入斷滅見,或是有人因害怕「無我」而不敢修行。 繼程法師在這場演講中,從人類普遍害怕死亡的心理來談禪宗思想的建立,聽來親切而有味。當中不僅蘊涵了禪宗修行的方法、過程、次第、目的和究竟,還將之與大乘三系的中觀、唯識、真常等概念做出整體性的說明,甚至也與其他宗教比較,為大眾建立完整而全面的概念。 法師的演講就好像為大眾描繪了一張修行地圖一樣,讓我們明確地看見修行的目標,並得以辨識其間的種種,只不過是不同的途徑而已。也提醒我們,走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千萬別被路旁多釆多姿的風光所迷惑,或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爭論上,而忘卻了此行的目的。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資料提供/人生學院】行動孕育思想,思想引導行動。面對生死課題,我們可以從古來談生論死中極具智慧的禪法與道家思想,得到什麼樣的啟發?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陳平坤老師即以此為題,在8月20日「禪文化入門講座」中, 與現場50多位參與者進行講述與對談。
陳 老師從道家對生命的定義談起,道家認為生命來自天地萬物尚未造化之前的「道」,是一「氣」之所化。從生到死,源出於「道」的生命體莫不處在氣化之中,雖然 形體或樣相不同,但皆同歸於氣化自然的表現。因此,活著的時候要能自由自在,死亡來臨時則應泰然隨順氣化,不必為此感覺喜樂或感到憂苦,況且死亡所通向的 未知世界不見得就是較差的世界。 相對於道家,陳老師闡釋,佛門禪師洞察生命個體乃緣於「無明」,而帶動個人意志發出一連串的追求和行動,從 而陷入生死輪迴。所謂的「無明」,多表現在生命體不清楚世界萬象變化無常,反而錯誤認定自己乃至他物具有?常不變的本質或實體,於是據此執持不放,認為出 生、死亡等一切現象都是實實在在的生命真相。 因此禪師提醒我們,生死不過是吾人思維中被執定成實有的兩個虛妄概念,而非生命活動歷程中,有 個出生或死亡的真實客觀端點。相反地,在生命活動能夠無限開展的歷程中,沒有任何固定邊界可被劃歸為出生或是死亡,而這才是生命世界的真實情況。因此,禪 師面對生死課題,特重在深入了解生命現象如何基於錯誤認知而被造作出來,同時又如何倚靠錯誤認知而被帶往另一期程,進而題點應該努力嘗試轉變錯誤的認知與 行動,來解脫自己受制於生死輪迴的種種困苦。 演講告一段落前,陳老師並提出一些相關論題,如「生命是有價值的嗎?」「死亡是不好的嗎?」「死後還有生命延續嗎?」等,邀請與會者分享各自的體會與認知,為時三個小時的講座,就在陳老師提出「誰是誰?」這個問題後暫告一段落,留給大家對生死問題的深邃省思。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活動報導/黃詩婷】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於10月13日上午舉辦「人生講座」,由法鼓山青年院監院果祺法師、武漢大學哲學院心理學系師領教授與人生學院楊蓓教授,分別從禪修實務與學術研究面向,探討禪與現代人身、心、靈的健康。
主 持人楊蓓老師引言開場後,果祺法師從禪修促進身心健康的觀點出發,說明自己開始禪修之後,身心狀態有了明顯轉變,身體越來越健康,心中的恐懼亦漸漸消失, 認知到身體健康的前提還是心理健康,因而開始研讀聖嚴法師著作,學習佛法以轉變觀念,體悟到人生無常、事事隨時變化的常態。法師並引導現場大眾練習讓眼睛 放鬆地直視前方,體會眼睛所看之處非真實,真正要看見的是自己的「心」。 近幾年來,楊蓓老師深度訪問十二位在法鼓山打過默照禪七的菩薩,發 現他們在身心狀態上明顯改善,身體病痛減輕也提昇了睡眠品質,真誠地面對自己並應用佛法轉念,學習接納與放下過往的不順遂,慢慢地找到生命意義上的著力 點,處理人際關係時亦變得更加柔軟,面對生死的態度變得豁達,開放地欣賞生命中所有的變化。楊老師對菩薩們透過禪修之後的正向改變感到開心,這正是「認識 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的歷程。 延續兩位與談人的脈絡,師領教授認為人本身就具有心理上的防衛機制。原本就能容納很多問題,但如果超過一般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便會出現不適,而退到第二階段,此時只是不斷出現不適的症狀,但功能不受影響。不過如果問題還繼續干擾,便會逐漸形成器質性的病變。 至 於因應與處理的方式,根據師教授的研究,他認為目前西方醫學與心理學僅能緩解與控制身心症狀的不適,佛教方是治心之本業,萬病從心起,治病先治心,而禪修 更可治療任何生理與心理的疾病。其中又能與中國人極為重視的「實踐」觀點結合,即在日常生活當中進行。教授也認為,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量,是可以透過 許多方式去鍛鍊開發的。 三位與談人分享過後,一致認為修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遇到的困境亦不同,透過禪修清楚看見自己的心,保持正知正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做完之後就放下,在行住坐臥之中真修實練,便能真正將禪落實於生活裡,提昇生命的品質。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2011-10-04 【資料提供/人生學院】《六祖壇經》是記載中華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638?714)生平事跡及禪法教學的經典著作;在中華禪學史上的地 位,類似《論語》在儒學史上的地位,具有奠基甚至開創性的意義。所謂「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因此學人如想認識中華禪法的要義,首先即須回歸《六祖壇 經》。 9月17日下午,籌備處人生學院陳平坤老師即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壇經》裡的慧能禪法」為題,向與會大眾介紹六祖慧能大師的禪法教學內容。 陳 老師的講演以下述大面向依序展開:首先從文獻介紹《六祖壇經》,以及六祖慧能的禪宗歷史背景;其次解釋與慧能思想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佛性」與「般 若」。進而講述慧能的心性論與功夫論,並說明「心性」與「功夫」之間的理論關聯。最後則以指出六祖慧能反思「心性」與「功夫」問題的成果在中華禪學史上的 意義和貢獻作為結語。 與會來賓也分享他們對慧能離家求道所涉倫理議題的看法,並提出如何通過持守有相戒行而達到無相戒體的問題,陳老師亦針對所提課題與大眾討論、回應。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禪文化入門講座系列 禪,是什麼?契入生命實相的心身安頓。 生命實相,就是生命體表現為生死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情狀。所以佛陀教導弟子應該觀察思惟生命體構成要項之無常、苦、空、無我,從而把心身安頓在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面對這一生命課題,您我又要怎樣處理呢?蔡耀明先生在講演中將貢獻他的學思所得。 地點: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7樓R715 地址: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蔡耀明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禪,是什麼?契入生命實相的心身安頓。 人生世間,由於不明了生命實相,所以妄自造出一些捆綁住生命發展的身心束縛。如何解脫或排除這些使得生命發展受到大小不等限制的身心束縛呢? 佛門禪宗一派對此課題,提出不少看法和做法。這些看法和做法,體現出禪宗觀思生命實相的深廣程度,且讓您我同來窺探它的門牆一隅吧! 時間:5月21日(星期六)下午2點~5點。 地點: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7樓R715 地址: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西門町、中山堂正門斜對面) 講者:陳平坤 現職:法鼓大學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 專長:大乘佛學、三論宗學、禪宗哲學 綱目: 二、初期禪宗有關「安心法門」的不同教授 三、禪法修行者的安心處所 四、究竟安心之道的學理基礎 五、結語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強調心地修行的中華禪門教學簡截、說法直接每每三言兩語就要破除學人迷障古詩言簡意賅,文雅義深性格與禪門風範相同,因此禪師每有會心,往往發語成詩,以寄情寓意,以詠物論理,不一而足。本講座邀請所有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體會、感受禪詩裡的禪思活動時間:2011/07/16(六)pm2:00-5:00 |
我們可以遑遑不可終日的活著,也能精神奕奕的過日子,差別不在外境如何,而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動機面對生活與生命的歷程。禪宗祖師們勇健的生命情調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能量?禪與生活系列,透過祖師的禪思、禪語與生命智慧、悟境之光,為當代人提供鍛鍊心思的轉動之鑰。 |
禪,是一種內在學習、一種淨化體驗,一種生命態度。透過心靈與精神上的統整,帶來了身心健康,喜樂慈悲的生活態度,更能開啟心中的覺性,體悟生命的意義,進而追求內外在平衡的人生智慧,達到身、心、靈健全整合的狀態,讓現代人生活得更自在與健康。 時 間:100年10月13日(四)上午10:00-12:00 地 點:法鼓德貴學苑無盡講堂R715(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77號)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 與談人: |